阵风入列仍难解近渴!印度航母的“翅膀”为何依然软弱无力?
阵风入列,印度航母的“翅膀”硬了吗?耗资76亿美元,历时八年才拍板,印度海军终于为“维克兰特”号找到了新的舰载机。然而,“阵风”真的能解决印度航母的困境吗?米格-29K的航电系统落后,反舰能力薄弱,“阵风”自身也存在反舰火力不足的缺陷。面对中国歼-15T的全面列装,印度海军的“万国造”航母之路,依然充满挑战。
最近军迷圈里挺热闹,印度海军那笔拖了好几年的买卖总算定了——花大价钱(据说是76亿美元)从法国买26架“阵风-M”舰载机。这事儿,从2017年就透出风声,一直磨蹭到现在才算板上钉钉。按理说,新飞机到位,该扬眉吐气了吧?
可就在消息公布前后,印度那艘被寄予厚望的国产航母“维克兰特”号,前阵子还雄赳赳地开到阿拉伯海,一副要在巴基斯坦家门口“秀肌肉”的样子,结果没几天又悄没声地回了母港。这前后的反差,就挺耐人寻味的。
不少分析都指出来了,“维克兰特”号之所以“雷声大雨点小”,很大程度上还是栽在了它的“翅膀”上——那批俄制的米格-29K舰载机。问题不光是摔了几架、剩下数量不够两艘航母(还有一艘“维克拉玛蒂亚”号)分摊,更要命的是,这飞机的性能,尤其是电子系统,有点跟不上趟了。
说起这米格-29K,当年也是靠着印度的订单才“复活”的。上世纪80年代末它首飞,结果苏联海军没看上,选了更皮实的苏-33。
沉寂多年后,印度要改造俄国旧航母,顺带挑舰载机,这才把米格-29K从冷宫里捞出来,投钱升级,前后买了45架。这批飞机一度是印度海军航空兵的绝对主力,撑起了两艘航母的核心战斗力。
但时代在变,现代海空战越来越看重“信息”。米格-29K的底子毕竟老了点,尤其是在航电系统这块,跟西方主流水平比起来,差距就比较明显。
俄罗斯在航空电子这块,整体上就比西方慢半拍,连他们自家空天军,到现在也没能大规模铺开装备有源相控阵雷达(AESA)的战斗机。米格-29K/M系列虽然也尝试过装“甲虫-AE”有源相控阵雷达,但这雷达在国际市场上根本卖不出去,显然是有硬伤。
航电系统的落后,直接影响了飞机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生存和作战效能,这可能是印度海军最终下决心换掉它的关键原因之一。毕竟,看不远、抗干扰能力差,在强敌面前就容易吃亏。
早在“维克兰特”号服役前,印度就开始琢磨着换新飞机了。俄罗斯的苏-33也来竞标过,但同样因为航电和技术指标落后而出局。美国的F/A-18E/F“超级大黄蜂”倒是挺进了决赛圈,但在2022年的实地测试中,还是输给了法国的“阵风-M”。
虽然因为“阵风”机头空间有限,天线看着不大(直径约550毫米),里面的发射/接收模块数量(836个)也不算特别惊人,但它用了更先进的“瓦片式”结构,集成度更高,性能相当不错。这让“阵风-M”在探测距离、多目标跟踪、抗干扰方面,比米格-29K领先不少。
武器方面,“阵风-M”也能挂更狠的家伙。空战主要靠“流星”远程空空导弹和“米卡”系列导弹,这都是第四代空空导弹,比米格-29K用的R-77、R-73(典型的第三代)领先一代。
“流星”导弹射程超过150公里,是R-77的两倍多,意味着“阵风-M”可以更早发现、更早开火。
对地(海)打击能力,“阵风-M”的选择也更丰富、更先进。它可以挂载“风暴阴影”隐身巡航导弹,这玩意儿射程超过250公里,还能隐身突防,专门用来打对方纵深的重要目标。还有“铁锤”(AASM)火箭增程制导炸弹,打得又准又远。
相比之下,米格-29K主要还是靠Kh-29空地导弹(射程30公里左右,80年代技术)、Kh-31反辐射导弹和KAB系列制导炸弹,射程、精度、隐身能力都差了一截。光一个“风暴阴影”,就能让“阵风-M”具备米格-29K望尘莫及的防区外打击能力。
更让印度海军心动的一点可能还在于后勤。印度空军已经装备了“阵风”战斗机,现在海军也买“阵风-M”(这次买的是22架单座M型,4架双座B型用于训练),这意味着空海军可以在零件供应、维护保养、甚至部分飞行员训练上搞通用化。
这能省不少钱,提高效率,形成规模效应,对一直强调“联合作战”的印军来说,吸引力不小。这次采购,也被看作是印度海军在装备上,从传统上依赖俄国,开始向法国技术倾斜的一个明显信号。
话又说回来,“阵风-M”也不是万能的。在某些方面,它还真不如即将被它取代的米格-29K。
最突出的就是反舰能力。法国人在“阵风”的反舰导弹配套上似乎有点不上心,主要还是用“飞鱼”导弹的改进型(SM39),射程撑死也就70公里左右,这在现代海战中有点不够看。
苏联/俄罗斯海军历来是反舰导弹的行家。米格-29K能挂的家伙就厉害多了。比如Kh-35(“天王星”)反舰导弹,早期型号射程130公里,改进型Kh-35U能打到260公里。还有更猛的Kh-31A超音速反舰导弹,速度快(3马赫),威力大,改进型Kh-31AD射程也能到160公里,一架米格-29K能挂两枚。
单论专职反舰作战的火力输出,一架米格-29K可能顶得上两三架“阵风-M”。所以,“阵风-M”入列后,印度海军在舰队反舰这一块,可能还得想想办法。
解决了舰载机“有没有”的问题,但印度航母面临的挑战远不止于此。新飞机要形成战斗力,需要时间(首批交付还要三年多),需要飞行员和地勤的磨合。而更深层次的问题,在于印度长期依赖“买买买”的国防建设模式。
这次花费76亿美元巨资外购“阵风”,再次凸显了印度本土国防工业的短板和对自研装备信心的不足。
看看“维克兰特”号航母本身,就被不少人戏称为“海上拼多多”、“万国造”。从最初的设计,到关键系统,几乎都离不开外国技术。舰空导弹垂直发射系统是法国的,火控雷是以色列的,声呐是意大利的,电子战系统有英国的份儿……
这种高度依赖进口的模式,直接导致了“维克兰特”号的建造过程一波三折,成本失控(从最初估计的7亿美元飙升到40亿),交付时间一拖再拖。据说连建造航母必需的大型龙门吊,印度都得高价从英国租,可见其基础工业能力的欠缺。
甚至有报道提到,“维克兰特”号在建造期间还出过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故(比如船厂其他区域因污水处理系统问题引发爆炸,虽与航母本身建造不直接相关,但也折射出管理上的问题)。
再加上印度军工体系里常见的问题,比如资金挪用、项目延期(据说光海试就拖了五年),使得这艘被寄予厚望的国产航母,即便是勉强服役了,依然面临不少技术整合和可靠性的挑战。
说到底,印度海军要想真正拥有强大可靠的航母战斗力,“阵风-M”的到来只是一个开始,甚至可以说是一个“补丁”。如何尽快让新飞机融入作战体系?如何在两种性能特点各异的舰载机(米格-29K和阵风-M)之间做好搭配?
更长远看,印度自己的国产舰载机项目(TEDBF)能不能争口气,真正摆脱对外购的依赖?这些都是比买几架飞机更复杂、更考验印度国防实力和决心的问题。未来几年,印度航母的“翅膀”要想真正硬朗起来,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
